close

69664367_2363390500423083_2178106206474731520_n.jpg《2019 Taiwan Connection音樂節》仲夏·樂—愛樂心·筆記(2019.8.30)

「音樂沒有所謂聽懂了沒有⋯⋯,如果聽的人能感受到作曲家的情感,就開始有了共鳴。」 胡乃元
⋯⋯⋯⋯⋯⋯⋯⋯⋯⋯⋯⋯⋯⋯⋯⋯⋯⋯
上半場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一樂章結束,觀眾席即響起不甚整齊、令人不知所措的掌聲。

⋯⋯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堪稱胡乃元的啟蒙樂曲,「那個音色那麼美!等到我的父母親問我要不要學小提琴,我想要是能有一天做到那樣的音色,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
 
因而下半場開場前,胡乃元總監意外的兀自走上台,說明接下來演奏的是Brahms第二號交響曲,大致是Brahms是個隱藏起自己的人,只有在他的音樂中,才能真正展現內在情感。第二號交響曲第一樂章結束前,音符還在空中餘音嫋嫋,接下來會進入第二樂章,正是最揪心的部份,請大家樂章間不要鼓掌⋯⋯。

下半場的Johannes Brahms第二號交響曲又被稱為Brahms的《田園》交響曲,將人帶往遼闊的田園、鄉間,抒情而優雅,甜美中帶著感傷,如搖籃曲的第二樂章,讓人似徜徉在原野中的風吹草動,想著隨音樂陶然的搖曳。

紀錄片《傾聽寂靜》(Hearing the Silence)中,著名指揮家克勞迪奧·阿巴度(Claudio Abbado)在被問及「最喜歡什麼類型的觀眾」,他說是那些「在演出後久久保持沉默的觀眾」。

回想數週前在真善美戲院觀賞撼動人心、感人肺腑的電影《首席指揮家》(The Conductor),影片在艾爾加的《愛的禮讚》中結束,畫面淡出,音樂持續、沒有人離開,直到全曲結束,仍沉溺在影片、音樂中的氛圍。

聽音樂會已多時,對於音樂廳基本的禮儀如手機響、滑手機、帶幼兒入席、遲到早退、竊竊私語、攝影等固然不禮貌,通常會被沈默抗議的眼光譴責。
在樂章間鼓掌或許是因為激昂的終止式一時忘情或是不暸解樂曲應避免樂章間鼓掌,影響音樂情緒的連貫,通常「錯」過一次後,就會舉ㄧ反三、不會再犯。

但樂曲未完全結束時急於鼓掌,爭先反應自己的熱情或專業,往往音符還在延續,台下已掌聲雷動,彷彿唱KTV的歌者正盡興想留給美好的句點,台下的人卻即刻「卡」的「切」歌,嘎然而止,令人掃興。

今晚安可曲是挪威作曲家葛利格(Edvard Hagerup Grieg )的作品《春逝》(Last Spring),《春逝》描摹的音樂,美得適合告別的感嘆,再美的「一期一會」,終有曲終人散的時候。
結束時沒有人鼓掌,直到最後的音符餘韻止息,方才掌聲響起⋯⋯。

歸途雨停了,一掃出發時的轟天雷動、雨勢滂薄,塞在車陣苦不堪言(去年的TC音樂節也是如此)。

明代詩人高啓的作品《尋胡隱君》中的情境:

「渡水復渡水,看花還看花。
春風江上路,不覺到君家。」

悠悠晃晃,流轉過遙迢路,台南忽然到了。
再次聆聽TC音樂裡的「田園」(去年的主題也是田園),連結起聽者心靈的「田園」⋯⋯。

🎵🎵 🎵🎵 🎵🎵 🎵🎵 🎵🎵 🎵🎵 🎵

演出曲目

莫札特:D大調嬉遊曲,K136
Wolfgang Amadeus Mozart: Divertimento in D Major, K136

孟德爾頌: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作品第64號
Felix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 64

布拉姆斯:D大調第二號交響曲,作品第73號
Johannes Brahms: Symphony No. 2 in D Major, Op. 73

8/30 19:30
高雄 衛武營音樂廳

(圖片取自TC臉書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皮皮的海濱之歌 的頭像
    皮皮的海濱之歌

    海濱之歌的部落格

    皮皮的海濱之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